偏巖古鎮
時間:2009-11-25 來源:fzflxx.com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坐落在北碚金刀峽下峽口黑水河畔的偏巖古鎮,清代稱為“接龍場”,在康熙年間,因常有山洪爆發成災,民間傳說系孽龍出山興風作浪,遂將此地取名為“接龍”,以示平安吉祥。接龍場上場橫街處有一高30米的懸崖向西北方向傾斜,人們將此稱為“偏巖”,偏巖鎮因此而得名。建鎮300多年來,基本保持了古鎮的建筑特色。有老街區、古戲臺、禹王廟、古客棧、古石橋、玉屏書院等老建筑;有打連響、山歌會、秧歌舞等民間藝術;有木雕、石雕、鐵器、服飾等民間工藝。
偏巖古鎮是重慶通往華瑩古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鎮,昔日商賈云集,商貿繁容,名播川峽湖廣。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筑、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蜿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葛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像巨大的傘遮天蔽日,掩蔭著傍水而筑的民居小舍。民間小舍的后門,建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共人們下河取水、漿洗、垂釣⋯⋯小石橋連接著新街與老街,清澈的河水倒映著蔥郁的黃葛樹,幾個女子正在延伸至河里的石階上洗衣,筆者幾乎要懷疑自己是否正置身于江南的水鄉了。轉過偏巖古鎮的橫街,空間會變得格外高朗開闊,這里是古鎮的公眾集合之地—禹王廟與戲臺。禹王廟是一縱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筑,灰瓦粉墻,樸素大方。堂內曾供禹王牌位與塑像。每年的春節這幾天,這里天天上戲。
偏巖古鎮上人來人往,很是熱鬧,一間挨著一間的茶館里,人們喝茶、聊天、打麻將。正當記者感嘆古鎮生活的愜意以及喧鬧時,一位在街邊賣草鞋的老人說:“今天趕場呢。要過年了,買年貨來了。”是的,除了肉攤前的人多,就是賣糖、酒等副食的店鋪最擁擠,還有就是賣對聯、年畫的地方圍了一圈的人。除了這些,人們都無一例外地挑選了印有“大吉大利”的紅包。一位買了年畫的老人告訴記者,“貼門神”大有文章。傳說中只要貼上門神,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就不敢入門為害。門神分三類:大門門神、街門門神、屋門門神。門神像一文一武左右門扇各一張。偏巖的人們最愛把象征他們心中保護神的關羽和張飛的畫像貼在自己的房門上面,以求家宅的平安。
偏巖過年,還延續著一種古老的年俗——接神。古鎮的居民則是午夜零點開始接神。當地的傳說是。在祭灶后,諸神都會回到天宮,不理人間的俗事,到除夕子時,即新一年即將來臨時,又會再次降臨人間理事。而接神的儀式一般都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長者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待大家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在早已在院中備好的火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鎮上頓時鞭炮齊鳴,氣氛相當濃烈。
吃年夜飯也是古鎮家家戶戶最熱鬧的時候。在大年夜,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擺滿豐盛菜品的飯桌前,騰騰熱氣透著溫馨,心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享受佳肴盛饌,享受快樂的氣氛。偏巖的年夜飯少不了兩樣東西,火鍋和魚。火鍋熱氣騰騰,紅紅火火;“魚”“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年年有余”。此外一定還要有蘿卜,稱“菜
頭”,祝愿開年有好彩頭。最后的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在這天,大家通常都會盡興而歸,即使不會喝酒的,也會多少喝一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