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古鎮
時間:2009-11-25 來源:fzflxx.com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綦江縣東溪鎮建鎮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在此設丹溪縣,歷史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東丁河、福林河和綦河交匯于此,3000余棵古老的黃葛樹密布成西南地區最大的黃葛樹群,加上明清穿斗結構吊腳樓民居,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
東溪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一直是美院師生的寫生地,是《傻兒師長》、《鄉里人家》的拍攝地。一樹、一村、二碑、二石、三宮、三河、三瀑、四街、五橋、六院、七巷、八廟、九市,讓人流連忘返;太平渡口、琵琶古寨、貞節牌坊、石雕木刻、川劇評書、龍燈舞獅,令人拍案叫絕。
該鎮距重慶主城區僅50分鐘車程,卻保留著淳樸的民風民俗,年味尤其濃厚。
東溪人過年,從臘月廿四就開始準備了。這一天要搞大掃除,當地稱為“掃陽塵”。常年煙熏火燎的廚房,也幾乎一塵不染。人們要“送灶”,祭灶神。傳說灶神要上天向玉帝報告這一家的表現,玉帝再據此安排吉兇禍福。
春節前的最后一次趕場,稱為“過年場”。賣東西的多,籌錢過節;買東西的也多,準備“過年盤子”;更多的是不買不賣,湊湊熱鬧。滿街少男少女,少夫少妻,或花枝招展,或倜儻風流。有諺語為證:“東溪鎮紫街,十個出來九個乖”。
當地有很多祭拜活動。大年三十,要用豬頭祭天地,祭祖宗,甚至還要祭豬神;新年初一要上墳,祭拜先人;初二要祭財神。祭祖宗尤其隆重,長香輕煙繚繞,紅燭光亮輝煌,氣氛莊嚴肅穆,長輩帶領男女老幼,按輩分長次,跪拜叩首,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東溪人過年很講究新年大吉。要穿新衣,少勞累,意在全年衣食無憂;三十早上吃小湯圓,初一早上吃大湯圓,寓意團團圓圓;不掃地,不殺生,不洗衣服,也不打罵孩子;說話圖吉利,不說掃興話;初一不向外倒水和垃圾,這是守財;不出遠門,只能添人進口;不向別人討債,也不向別人借東西。
年飯豐盛有加,困難年代也不例外。“小三碟”不可缺:花生、糖果、泡鹽蛋,代表香甜可口,有滋有味;“大三碗”不會少:湯
圓、面條、回鍋肉,意味著團圓、長壽、殷實。全是本地綠色食品,東溪花生更是遐邇聞名。最有風味的是雜酒,也叫咂酒。五谷雜糧釀成,酒壇中插一根筆管粗的竹筒,手握竹筒吸飲,還不停地咂嘴。據說翼王石達開飲后贊口不絕,寫了一首打油詩:“萬顆明珠一罐收,君王到此也低頭。雙手捧起擎天柱,飲得黃河水倒流。”
東溪人喜歡漫步太平橋,認為“過年走走太平橋,平安長壽樂逍遙”。初二至十五,各家出門走親戚,叫“走人戶”,一般先近親后遠親,先長輩后晚輩。以前送一斤糖或一瓶酒,現在改送錢,出手也大方了。有時候在除夕之夜,還會有“煙火架”,就是放焰火。也放孔明燈,這種天燈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有點像孔明所戴的帽子,冉冉飛升,群燈閃爍,十分精彩。
過去東溪有12個保(相等于村),春節就有12條龍。從大年初一到元宵,舞龍隊涌向街頭,十分壯觀,有一龍獨舞的,有二龍戲珠的,有多龍搶標的,舞到哪里,哪里便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聲如潮。有的人用長長的竹子扎上草紙,浸上油,做成“油鞭”,點上火,向玩龍燈的人噴去,博得一樂;打鐵水的更是“火上加油”。玩龍燈的往往把小筲箕之類綁在臀部,自我保護。說來也怪,雖遍體鱗傷,卻不化膿,幾天工夫就好了。那半個月,整個東溪古鎮簡直浸泡在了歡樂祥和之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