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灘古鎮
時間:2009-11-25 來源:fzflxx.com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位于重慶合川城東北32公里的鷲峰山下,渠江河畔的淶灘一帶就有了聚居的村落。渠江是古代合州通往川北的交通要道,“水碼頭”的鼎盛使淶灘集貿往來發達。今天置身淶灘,仍可見高逾數丈、閱盡歲月風雨的青石城墻,其勢環圍成桶,形成固若金湯的入甕之勢“, 甕城”讓人嗅到了淡褪鋒火的氣息。穿過中寨門,老街就隱藏在里面。房子多建于清末,以最具川東特色的穿斗木結構為主。土漆斑駁的木門,略顯頹敗的窗欞,朱色雕花依稀可辨,叫人忍不住叩響銅制的虎頭門環。米酒的布幌在屋檐下招搖,一字排開細細密密的青瓦,仿佛道不盡的瑣碎心事,令人浮想聯翩。淶灘的甕城是古寨的關鍵所在地。據甕城城墻題記:寨墻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當地人為防太平軍及李大順、藍小波農軍起義而修筑。淶灘甕城城門與城門在一條直線上,但甕城內有左右耳門貼主城墻疏通。甕城呈半月形有四道門,共400平方米。城墻高3.1米,厚3.4米。雖經百年風雨消蝕,仍是巍然不倒,只有藤蔓植物頑固從條石縫隙中生長出來,證明著這構筑物的日久年深。甕城是古代防御性建筑,呈半月形由城門與藏兵洞組成。最典型的是南京的明代甕城,不過那是皇城的官制,高大雄深。而淶灘古寨是屬于民間的,也不失壁壘森嚴。然而,真正讓淶灘揚名立身的卻是二佛寺,其被著名學者丁明夷贊譽其是“一顆埋在地下的明珠”。這座始建于唐,興盛于宋,重建于清的千年古剎,其大佛通高12.5米,全身妝金,光彩射人,仿佛正在講經說法,道不盡“說即不說,不說即說”的禪定之境。二佛身后北、西、南三面崖石之上,還集中鐫刻著在國內都罕見的、規模較大的摩崖造像,其造型優美,雕刻精致,充分展現了南宋石刻藝人的極高造詣。千百年來,古寺晨鐘暮鼓,香火鼎盛,每月的初一、十五趕廟會,尤其至春節之際,這里更是萬眾云集,車鳴馬喧,熱鬧非凡。在臘八這一天,二佛寺還會在寺廟中熬煮臘八粥供奉佛祖,并分饋眾鄉親。早在七晚上,僧人們便將準備好的數百斤糯米,加上紅棗、紅豆、葡萄、枸杞、苡仁、百合、蓮子等一起熬煮,一直熬到初八凌晨,5點不到,方圓十里的人們都會攜老扶幼趕來這里,就為喝上一碗冒著熱氣、年味四溢的臘八粥。作為一種特制的節日食品,一碗粥就是一碗祝愿,一碗幸福,既能驅趕歲末的寒氣,又召喚著新一年的好運氣。正如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寫道:“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節日到了淶灘,要喝當地人自釀的米酒,這酒度數低,不割喉,如同這方的景色一樣古韻醇香。無論男女都是一海碗一海碗地端,彼此間碗口碰得砰砰響,然后乘興賞酒旗、店肆、大紅燈籠、城碟⋯⋯這些古代詩詞小說中的事物歷歷在目,恍惚之間那遠去的歲月又倒流回來。
去二佛寺燒香禮佛是淶灘人慶祝春節的一道重要民間儀式。每到除夕這一天,下午四五點鐘,沐浴更衣前來參加祭祀、聽新年頭鐘的老百姓就擠滿了寺院,燒香燭,磕長頭,長廊里還掛滿小紅燈籠,用長條紅紙貼上許多字謎、燈謎供人們參詳,答對了,佛門則以手珠、護身符甚至經書相贈。至六時,廟里擺上素筵,按照一方傳統習俗,人們要吃長壽面,寄托著人們祛病延福,辭舊迎新的情感愿望。晚八點之后,大殿的弘法堂里早已坐滿了香客和游客,木魚陣陣,青煙裊裊,主持講法布施,香客默念有聲,齊齊籠罩在一片溫暖吉祥的佛光里。直到午夜零時,當主持親率僧侶信徒一行,同時撞響寺內高懸的巨鐘,鐘聲傳出十里之外,不絕于耳。此刻,方圓百里的鄉村大地,正鞭炮齊鳴,煙花紛飛⋯⋯大年初一,人們聚集在淶灘甕城下聽演唱:《十二月花名》、《雙探妹》、《泥木石用》等一曲曲本地民間小調,古樸委婉,風情悠悠。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所有的一切,都蘊含著淶灘人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向往,也是世代傳承下來、在他們心中永遠抹不掉的過年情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