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沱古鎮
時間:2009-11-25 來源:fzflxx.com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位于石柱縣境內長江岸邊的西沱鎮,有1900多年的歷史,2003年第一批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站在長江邊上抬眼望去,西沱古鎮顯得古樸而寧靜。西沱鎮是因古代商業發展而興起的。始建于秦漢時期的“云梯街”就是當年川鹽濟楚——巴鹽古道的起點,是西沱古鎮的核心建筑群。與長江沿岸其他城鎮街道與長江平行的布局不同,云梯街垂直于長江,長約1.9公里,113個石階臺面,1124級石階石階,層層疊疊,狀如云梯,“云梯街”由此得名。
踏上步步上升的云梯街,讓人仿佛直入云天。兩旁那隨臺拖廂,順坡拖檐、錯落有致的土家民居,極富巴渝特色。一梯一底木板房,臨街建成街鋪,屋后建成吊腳樓,灰瓦白墻,被建筑學家稱之為“長江沿岸最古老的奇特建筑明珠”。云梯街的街道兩側,下鹽店、禹王宮、永成商號、南龍眼橋、北龍眼橋、民亭、萬天宮、紫云宮、南城寺、張飛廟等歷史遺址不時掠過,見證著古鎮當年的繁華與興旺。
平常的西沱古鎮有些冷清,只有當孩童放學時響亮的笑聲飄過,古鎮才多了些靈動和生氣。
而西沱古鎮最熱鬧的日子當數春節了。
古鎮的年味從冬至就開始慢慢變濃,男人們忙著殺過年豬,請親朋好友來吃“刨湯肉”,女人們則忙著熏制香腸臘肉,在冬日的暖陽下曬制陰米,曬制番苕絲、“玉米絲”。春節將至,主婦還要掃屋除塵,俗稱“打陽塵”。到了大年三十的中午,在吃飯前,全家人要給家里逝去的親人立牌位,供上酒菜,請“老輩子”一起過年。隨后,一家人在門上貼上早已寫好的春聯和門神,放響一掛鞭炮,全家人圍坐在桌前開始吃團圓飯。古鎮的人們喜歡在吃團年飯時要比比哪家的鞭炮放得早以此夸耀女主人早就準備好了年飯。而在年夜里,父母會教導小孩要“忌嘴”,不準說不吉利的話。當天的生活垃圾和洗腳水也不能倒掉,意為“留財”。
按照古鎮的習俗,大年初一一家人會到逝去親人的墳前祭奠,在墳頭上掛起紙制的“墳飄”,稱之為“掛紙”。在祭奠回來的路上,最好在路邊撿上一根樹枝,取其“新年取柴(財)”的好兆頭。
從初二開始,鎮上的人們開始走家串戶。每到一家,主人便會給客人奉上熱氣騰騰的“米米茶”,以示主人待客有道。“米米茶”用陰米炒制后用開水沖泡而成,醇香爽口。待人接客則要講“九盤十二碗”,有干盤子里的“炸餃”、“米葉子”(米經過水泡用石磨細后曬干,切成薄片后用油炸),蒸菜里的“毛扣碗”、“喜沙肉”,配上山里的綠色食品清燉紅燒菜,讓人垂涎欲滴。
古鎮過年最熱鬧的時刻從大年初一上午10點開始。云梯街的平街上,彩船隊、花棍隊、玩牛玩獅隊紛紛敲鑼打鼓趕來拜年了。花花綠綠的衣衫、風趣幽默的表演,笑逐顏開的人們,讓古鎮彌漫出濃郁的年味。
土家漢子表演的西沱牛最別具一格。西沱牛是西沱古鎮獨有的一種民俗形式,西沱地處丘陵地帶,在兩千多年的農耕文化中,牛成了農民取得豐收的重要保證。只看見伴著一陣緊密的鑼鼓聲,玩牛的兩個土家漢子,頭上頂著戴著紅花的西沱牛頭,身體隱藏在白布制做的牛身下,強壯的西沱牛在老農的紅繩牽引下小跑出場,吃草、喝水、跳躍、伏地,一連串詼諧的動作,伴著《太陽出來喜洋洋》的啰兒調,表達出西沱人和牛之間深厚的感情,寄托著人們來年對豐收的期盼。
打花棍也是古鎮過年最熱鬧的節目。只見表演者雙手各執約1米長繪有花紋的竹棍,棍的兩端綁著鈴鐺或銅錢,隨著表演者起舞發出有節奏的聲響。與花棍一同表演的,還有劃龍船(旱船)。兩個身著紅綠衣服的表演者,用竹木制成船身支架,上飾花彩,下部周圍用白幔掩住,由一女青年將“船”縛綁腰間,成坐船狀,船旁由男者扮作撐船人,隨鑼鼓伴奏槳擺船動。旱船時而似隨水飄行,時而似破浪前進,有演唱、有對白,幽默生趣,高潮迭起⋯⋯
這樣歡快、喜慶的表演在西沱古鎮的新年里天天上演,歡歌笑語一直會持續到正月十五。
而到了正月十五,一頓豐盛的晚飯后,古鎮的人們點燃鞭炮,以此告別春節,叫“送年”。又一個春節在古鎮人的依依不舍中慢慢遠去,而讓人們記憶深刻的古鎮新年,卻永存心底,喜氣而溫馨,伴著來年的希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