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詞出現在2000多年前 重慶民間有“走月”習俗
時間:2013-09-20 來源:重慶網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重慶網訊“過節放假,商場里人太多了!”9月19日是中秋節,家住沙坪壩的周女士逛完街后,忍不住抱怨。中秋節本來是一個很美好的節日,可除了放3天假、瘋狂購物,周女士確實沒有感到它的美好在哪里。重慶師范大學教授、重慶市孔子儒學研究會會長鮮于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不能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就失去了過節的意義。
中秋節之前,中央紀委和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發出了《關于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剎住中秋國慶期間公款送禮等不正之風的通知》,在媒體網民的犀利監督下,高檔月餅變得“燙手”、公款吃喝顯得“扎眼”。
中秋節的奢靡之風得以掃蕩,但我們應該如何找回中秋節文化的內涵,如何回歸傳統?
要回歸節日的本質,我們首先應該明白這個節日的來龍去脈。
鮮于煌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端午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古為“祭月拜月、慶祝豐收”的時刻。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春官》中,意為‘仲秋’。”鮮于煌告訴記者,而“中秋節”則是在后來的《唐書·太宗紀》中出現,《西湖游覽至余》中更是記載了古代人如何過中秋:“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鮮于煌表示,古代人送月餅、吃月餅,是表達美好的心愿和對自然的喜愛,是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古人有‘年年歲歲多少節,最好不過中秋節’的說法,人們經歷了春夏的辛苦勞作,中秋之時,稻谷豐收,一家人圍在一起過節,是最溫馨的時刻。”
鮮于煌呼吁,媒體要多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過節的民間習俗。“比如在古代,重慶人過中秋要‘祭月’、‘走月’。‘祭月’就是在中秋之夜擺上瓜果、新米,對著月亮祭拜;‘走月’是我市土家族的習俗,男男女女月下相會,跟著月亮走,對唱山歌。”
鮮于煌表示,市民應多了解這些民間習俗,體會到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別讓美好的中秋節變成了簡單的購物節、送禮節和放假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