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城門歷史:17座老城門護衛重慶556年
時間:2013-07-22 來源:重慶網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圣(開)。
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閉)。
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開)。
......
說起重慶城的“九開八閉”十七門,不得不提到這首被重慶人代代傳唱的《重慶歌》,短短百余字,道盡了十七座老城門昔日的風采。歲月流轉,十七座老城門大多已在歲月中失去了蹤影。為什么重慶城會有這十七座城門?十七座城門最初的風貌究竟是怎樣的?昨天,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講述了老城門的歷史。
建與廢
建于明撤廢于1927年,完整存在556年
吳濤說,這17座城門的排列歌謠,是從朝天門開始按照順時針方向繞重慶轉一圈,開門、閉門相間排列,開門多一座,所以儲奇、金紫兩座開門在一起。朝天、翠微、東水、太安、太平、人和、儲奇、金紫、鳳凰、南紀10座門濱長江,金湯、通遠、定遠三座門連陸,臨江、洪巖、千廝、西水4座濱嘉陵江。
重慶城門的興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吳濤說,重慶城門十七座,九開八閉,象征九宮八卦,在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在舊址砌石城時就固定下來了。因舊址就是以南宋彭大雅所筑的城為基,而彭大雅正是在蒙元軍進攻中,按照戰守的需要,根據地形地勢選擇了最佳位置筑成的。戴鼎只是加以完善,所以城垣、城門的位置,以后就沒有更改了。
從興建開始,其后的500多年時間里,老城門一直與市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1927年重慶籌備設市,決定修建馬路,宏闊碼頭,才撤廢朝天、太平、南紀、通遠等城門。吳濤說:“重慶城的這17座城門共同起作用的時間,一直維持了556年。”
開與閉
原本都是開門,火災頻生封閉8道水門
老重慶的城門,為什么偏偏是十七座呢?難道真的是有那么多進出需要?
吳濤說,其實按當時重慶的地位和重慶城的規模,并不需要設那么多城門,最終建了十七座,只是順應風水,講求生克,應“九宮”、“八卦”之像而構筑的,以示“金城湯地”的含意。
在最初興建時并沒有閉門的說法,只是有八門是專供力夫挑兩江河水入城的水門。后來,城內火災頻生,官府認為是水門洞開不能制克火星之故,便將八道水門統統封閉,這才最終有了“九開八閉”十七門的說法。
吳濤說,根據史料記載,九座開門中,除東水門、金紫門外,都有甕城。甕城又名月城,是城門外的小城,作為掩護城門之用。沒有甕城的城門,城門的名字直接寫在城門頂上;有甕城的城門,名字寫在甕城門上。
門與江
城門連專用碼頭,每座都有特殊地位
重慶老城門與江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吳濤說,九座開門,大多都連著一個專用的水碼頭,而水碼頭停靠的貨物,也是有約定俗成的。
從朝天門開始,這座城門自古就是重慶的門戶之地,在以水路運輸為主要交通方式的老重慶,許多達官貴人和到重慶上任離任的官員,都是從這個碼頭進出。
千廝門自古被稱為“花包子,白雪如銀”。吳濤說,“花包子”其實就是雪白的棉花。這里是嘉陵江邊最繁華的碼頭所在地,因為上坡下坎全靠人力運送,力夫云集此處,所以得名“千廝”。
如今早已不見蹤影的臨江門,其舊址就是如今的魁星樓一帶。吳濤說,臨江門是個糞碼頭,用于農業種植的肥料,都是在這個碼頭上岸,或轉運到其它山區。
通遠門是如今與人們打交道最多的老城門了,雖然現在門內門外車水馬龍,但在舊時門外卻是一片亂墳崗。吳濤說,這道城門也是當時重慶城唯一的陸上通道,如今它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南紀門,不能不提到菜園壩。吳濤說,當時菜園壩種植的蔬菜是專供城內百姓所用的,批發市場就設在離菜園壩最近的南紀門,因此每天到南紀門來賣菜買菜的人流如潮,南紀門也就被人們稱為“菜籃子”。
儲奇門在舊時因主要經營中藥材和山貨得以繁華,四川、云南、貴州的商販在這里進行交易,貨物堆成小山,以致空氣里也都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藥味。
在有甕城的7座正城門上,每一座都專門題寫有四個帶有美好寓意的詞語。在劉子如繪制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上記載著:朝天門題為“古渝雄關”,太平門題為“擁衛蜀東”,儲奇門字跡不清,南紀門題為“南屏擁翠”,通遠門題為“克壯千秋”,臨江門題為“江流砥柱”,千廝門題的前二字為“千廝”,后二字模糊。
已發現 4座門
通遠門
唯一一座陸上城門,也是現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門。2005年,通遠門及還殘留的一段城墻修建成城墻公園,供市民游玩。
東水門
位于重慶城正東,是目前僅存的4道古城門之一。沒有甕城,城門北向。城樓已不復存在。城門寬3.1米、高4.5米、厚6.6米,屬石卷頂城門洞,附近一段石城墻。
人和門
位于儲奇門與太平門之間的人和灣工地上,于去年1月被發現。
太平門
今年7月被發現。
老城門在哪里?嗯,不知道……
現場尋訪>
除了已經被發現的城門外,還有沒有還存在的老城門?它們在哪里?昨日,重慶晨報幾位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望龍門實為太安門
1927年修碼頭或被拆
重慶人,特別是下半城居民一定對“望龍門”這個地名很熟悉。
昨天,重慶晨報記者沿著解放東路往朝天門方向,試圖尋找這座城門的印記。白象街社區居委會的周圍全是商品房,老房子沒了蹤影。這里是望龍門所在地嗎?65歲的李阿姨住在附近的江風雅筑社區已經5年多了,她說這一帶都是望龍門地區,街名叫白象街,從沒看見過真正的望龍門舊城門在哪里。
沿著白象街往前,兩邊都是商品房和商鋪,白象街匯入解放西路大街時,兩邊老房子又布滿了兩邊。而以前的望龍門纜車站就在白象街的末端上。走過路邊幾個藥房,墻上張貼著望龍門碼頭的標志,原來這幾個藥房所在的樓宇,就是望龍門碼頭的望龍門纜車舊址。
“以前去碼頭,市民都用這纜車到碼頭渡江,后來有了長江索道,坐渡船的人越來越少,再后來1993年,因為修建長濱路,望龍門纜車停運了。”杜老先生已是84歲高齡,從20多歲住到現在,“60多年了,這里變化不大。”可這位“資深”下半城,卻對望龍門和太安門沒有一點印象。
吳濤說,舊時重慶城的城門從東水門蜿蜒過來,山勢向城里彎了一個彎,想成一個凹形。在凹形處有一個城門,就是太安門。太安門是閉門,有城樓卻沒有門。
“而在當時的地圖上沒有望龍門,我們所說的望龍門所在地,大概就是太安門。”為什么會出現望龍門呢?其實這是一條叫望龍門的街。站在長江北岸城內,“望”得見長江南岸的“龍門”浩的街,人們就習慣把“望龍門浩的街”叫成了望龍門。
太安門究竟藏在哪里?吳濤說,太安門的城址就在望龍門纜車站的地基下。但據1927年《重慶商埠月刊》第七期記載,因為要修筑石梯通道,開辟望龍門人和灣過江碼頭,太安城門在那年被拆毀。因此,太安門是不是還隱藏在地下,至今還是個謎。
鳳凰門因傳說得名
如今少有老居民住在這里
沿著解放西路往菜園壩火車站方向前行三四百米,便是鳳凰臺,“鳳凰臺”這三個字是如今與鳳凰門唯一的聯系:閉門鳳凰門因鳳凰臺而得名。相傳此處曾有鳳凰鳴于石上,在清朝乾隆年間,這塊石頭還保存完好。
鳳凰臺片區除了有一家以此地名命名的酒店外,已經少有老居民。臨江一面仍是老式居民樓,與金紫門的老式居民樓連成一排,出入的多是進城務工的民工。
沿著老式居民樓間的石梯而下,便是長濱路,樓房臨崖而建。問起當地居民“是否知道鳳凰門”時,大多搖頭離開。
原來的鳳凰門高2.6米、寬3.8米,20世紀80年代尚能看到鳳凰門段的城墻遺址,石砌城墻殘長15米、殘高10米。1990年10月被拆。
金紫門曾是金銀庫
可能位于解放西路小學西側
如今說起金紫門,大多是指位于解放西路上的金紫門大廈。再說具體點,也就是解放西路小學旁邊的那棟32層樓高的建筑。據記載,金紫門緊靠儲奇門,城門對著江面,沒有甕城,藏身于解放西路小學西側的街道中,也就是說在解放西路小學往藥材市場方向的街道中才是金紫門的位置所在。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長濱路解放西路小學下方,往西走去,是一排臨崖而建的房屋。“沒聽說過門在哪里,只曉得這上面叫金紫門。”一名中年男子說,這里路邊的門面或是修車,或是物流公司,外地人和區縣來主城打工的人占據了這里。
解放西路小學西側的街道為臨江老式樓房,有的五六層,有的七八層,當地老居民大多已經搬走,進住的多為進城務工的民工。“大概就在這個位置吧……”70多歲的謝大爺是這老式樓房里留下為數不多的老居民,“小時候聽大人們說起過,但沒見過”。
金紫門得名于附近的金紫寺,是歷代朝廷設置的金銀庫。
重慶城的門
去年和今年,人和門、太平門相繼現身,重慶老城門再次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老城門,是重慶城的歷史、文脈。作為重慶人,我們需要真正、全面地了解。今天,重慶晨報《尋訪重慶城市文脈》欄目,向你介紹重慶“九開八閉”十七座老城門,通過重溫老城門,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
金湯門
木棺材,大小齊整(閉)
南紀門
菜藍子,涌出涌進(開)
通遠門
鑼鼓響,看埋死人(開)
鳳凰門
川道拐,牛羊成群(閉)
定遠門
較場壩,舞刀弄棍(閉)
臨江門
糞碼頭,肥田有本(開)
金紫門
恰對著,鎮臺衙門(開)
洪崖門
廣船開,殺雞敬神(閉)
儲奇門
藥材幫,醫治百病(開)
人和門
火炮響,總爺出巡(閉)
千廝門
花包子,白雪如銀(開)
太平門
老鼓樓,時辰報準(開)
西水門
溜跑馬,快如騰云(閉)
太安門
太平倉,積谷利民(閉)
朝天門
大碼頭,迎官接圣(開)
東水門
有一個四方古井,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開)
翠微門
掛彩緞,五色鮮明(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