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菜 “豪放”的江湖美食
時間:2019-10-02 來源:重慶日報農村版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璧山飲食經過千百年的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以江湖菜為主要特色的璧山菜系。菜品“土”“粗”“雜”,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烹調手法上不拘常法,做出來的味道又令人拍案叫絕。
核心提示
鮮香麻辣的來鳳魚、多滋多味的璧山兔、厚實軟糯的大刀燒白……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味道,這些舌尖上的美味,不僅是璧山當地人的集體記憶,也是各地好吃狗們一經嘗試便揮之不去的味道。小城美食多,鮮香讓你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本期《味道重慶》帶你走進渝西小城璧山,一起去品嘗那里的誘人滋味。
璧山緊鄰重慶主城,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得名。早在五千年前,璧山就有先民勞動生息,據清同治四年《璧山縣志》記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在來鳳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
璧山飲食經過千百年的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以江湖菜為主要特色的璧山菜系。近日,記者來到璧山,一探當地特色美食。
江湖菜的鼻祖——來鳳魚
重慶江湖菜自成體系,門派眾多,辣子雞、芋兒雞、郵亭鯽魚、太安魚等各式菜肴應有盡有。但若論資排輩,源于康熙年間的璧山“來鳳魚”可以算是這些江湖菜的鼻主。
來鳳魚起源于璧山來鳳驛,它原是成渝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并稱為“四大名驛”。這里自古便是魚米之鄉,嘉慶《璧山志》記載:“鱗之屬有江鯉、崖鯉、白鰱、鱒鯽、七星魚、紅梢魚、子巾魚等”,其中璧山來鳳璧南河中盛產的“七星魚”“紅梢魚”“青剝魚”更是歷代貢品。
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促使大批移民由江南一帶遷徙至來鳳,他們除繼續耕種養魚外,還把江南烹魚的技術帶到了巴渝。江南烹魚講究鮮、嫩、軟,相傳,康熙年間,來鳳驛有位名廚善于烹魚,他將江浙的烹魚方法和巴渝風味相融合,幾經嘗試,這便有了“來鳳魚”的雛形。
抗戰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內遷重慶,做為陪都重慶周邊的重要街鎮,來鳳一時冠蓋云集,名廚薈萃。名廚們見璧山河魚鮮美,爭相烹飪、互相切磋,促進了“來鳳魚”烹調技藝的進步。至此,來鳳魚不再僅是村民的家常菜,更受到許多達官貴人的熱捧。
改革開放后,經營“來鳳魚”的餐館越來越多。據記載,1988年前后,來鳳鎮以經營“來鳳魚”為主的食店就有120多家。競爭,激勵著來鳳人不斷鉆研烹魚技術,品種花樣不斷出新,最終形成以水煮烹飪為主,味道麻辣鮮香的“來鳳魚”。
來鳳魚以草魚為主料,草魚肉嫩而不膩,具有開胃、滋補的作用,其豐富的硒元素又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據了解,正宗來鳳魚做法豪放,堪稱江湖菜中一絕。首先,將魚宰殺洗凈后切塊,加入料酒、鹽腌制20分鐘;鍋內下油、燒熱后加入干辣椒段、花椒、豆瓣、蔥姜蒜等炒香至油色紅亮;鍋中放入魚塊,加入適量鮮湯,燒開后調入鹽、白糖和胡椒粉;最后調入醬油、香醋,用水淀粉勾芡后,即可裝盤上桌。
如今在璧山,以“來鳳魚”為招牌菜的餐館比比皆是,為彰顯特色,各餐館大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位于璧山主街的“老城來鳳魚”算是當地的“老字號”,老板張春來今年33歲,已經做了9年餐飲。來鳳魚的傳統做法是現炒干海椒,而在張春來店里,則是像做火鍋一樣,提前炒上一大鍋海椒,可用一兩天。“海椒、花椒要用小火慢慢炒制,讓其充分炒香、水分炒干,佐料炒香后能慢慢發酵,使海椒味更濃,花椒味更麻。”張春來告訴記者。吃魚最講究鮮嫩,來鳳魚也不例外。傳統做法中,魚肉下鍋三分鐘就得裝盤上桌。在張春來店里,魚肉下鍋后,只需一分鐘就得撈起來,此時魚肉只有七八分熟,裝盤后撒上花椒面、蒜、蔥花,最后炸油,待服務員端上桌后魚肉剛剛熟,吃起來最為香嫩。
“水八碗”的代表——大刀燒白
四方桌、木條凳、八碗菜,碗碗有肉不重樣——這就是璧山著名的“水八碗”。過去在璧山農村,凡村民遇結婚、生子、喬遷等喜事,都要在自家院壩辦壩壩席,請親朋好友前來相聚,大吃一頓。“水八碗”有八道菜:清蒸菜、原湯酥肉、合菜(三鮮蛋卷)、粉蒸肉、夾沙肉、大刀燒白、姜汁熱肘子(清蒸原膀)、扣肉,是壩壩席的主角,八道菜中有七道是蒸菜,一道為湯菜,因每道菜都離不開水,故稱為“水八碗”。
最早的“水八碗”,不僅是八道菜,且每道菜只有八塊肉,剛好夠席上一人一塊。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八碗也變得實惠大氣,坐在八仙桌旁,食客可盡享美食。
“大刀燒白”則是水八碗中最具特色的一道菜。與重慶其他地方的燒白不同,大刀燒白取意“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其皮厚肉糯,一塊燒白足有巴掌那么大,吃起來甚是過癮。今年49歲的龍大江是大刀燒白的創始人,出生于璧山來鳳鎮的他,16歲就出門幫廚當學徒,先后到福建、石家莊等地跟隨多位師傅學習手藝。1997年,學成歸來的他在當地開了家小餐館,經營璧山特色菜肴。
一次,幾名去四川廣漢探親的食客在店中攀談,偶爾說起在廣漢當地,有一道“連山回鍋肉”,肥瘦相間,肥肉肥而不膩、瘦肉瘦而不柴,而最令人留戀的是一塊肉竟有巴掌那么大,看起來霸氣十足。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龍大江將食客的對話默默記在心里,聯想到自己經營的“水八碗”,他萌發了將“水八碗”中的燒白做成巴掌大的念頭。于是,他開始閉門鉆研,耗費整整一個月,他研發的加長版燒白仍是差強人意。“燒白做不好吃起來本來就膩,而加寬加長的燒白更易讓食客望而生畏。”龍大江對記者說,他覺得試驗失敗的燒白扔了可惜,便和餐廳員工內部消化,那段時間,許多服務員一聞到燒白味就反胃。
龍大江沒有放棄,又經過數十次試驗,龍大江發現,要保證巴掌大的肥肉能用筷子夾得起,吃起來不油膩,且入口化渣,其食材的選用尤為重要。市場上的飼料豬絕對不行,首先得選用土豬三線肉,洗凈后放入沸水中煮至斷生,撈起抹去表皮水分,將醬油、甜面醬調勻后均勻抹在肉皮上,使其自然冷卻。鍋中倒油燒至210度,將肉皮朝下入鍋炸制,色澤棕紅撈起,再放入沸水中煮約10分鐘,此為上色。大刀燒白對廚師刀功要求甚高,將煮熟上色后的帶皮五花肉切成長20厘米、寬4厘米、厚0.6毫米的長方片,芽菜洗凈切成細末炒香,老姜剁成細末。將肉皮向下碼于特制的土碗中,然后放入鹽、花椒、姜米、醬油、醋,最后放入芽菜,肉碗放入蒸籠中蒸煮,用大氣蒸至肉熟透后出籠,翻扣入直徑為30厘米的圓形窩盤中即可。由于燒白夾在筷子上有點像大刀,故取名為“大刀燒白”。
“大刀燒白的芽菜也非常重要,必須使用農家純手工制作的芽菜,與流水生產線上機器制作的芽菜不同,純手工芽菜蒸煮后依然成型,不會凝結成塊趴在盤子里。”龍大江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