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第六險”標準已補位 長護險能否造福更多老年人
時間:2021-08-18 來源:fzflxx.com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完善社保“第六險”,造福更多老年人。近年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腳步穩健。近日,首份失能等級全國統一標準正式出臺,不僅將更好地保障我國失能老人群體享有長期護理保險的權利和更規范的服務,也使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盡管被稱為社保“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已覆蓋49個城市的1.3億人,可享受長期護理保險保障的人數達到了152萬人,但總體上看,供需缺口差距依然明顯。因此,持續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擴圍提質,還需從供需兩端一同發力補齊短板。
護理服務人員蔣阿姨為失能老人提供上門護理服務 萍安 攝
完善醫療保障托起民生幸福
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不僅為老年人增添一份安心保障,也為失能人員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截至目前,在我國49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中,平均報銷水平大概在70%左右。
2019年,江蘇南通市沈女士的97歲母親因長期臥床和神志不清,被評定為重度失能標準,同年,她72歲的弟弟也被評定符合重度失智標準。對于沈女士來說,家里同時需要全方位照顧兩位失能老人,無論是從經濟還是精神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戰。
當沈女士從新聞報道中得知南通市有了照護保險政策后,趕緊去當地醫保中心咨詢并為母親和弟弟申請了參保人員的失能和失智評定。“我們有了長期護理保險后,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家中的經濟壓力。母親現在使用的床、沐浴輪椅都是長期護理保險提供的輔助器具服務,我自己只出了一小部分花費。護理人員每周上門3至4次,不怕苦不嫌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沈女士滿意地說道。
作為第一批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南通市經過5年探索實踐,已逐步形成集“機構照護、居家服務、津貼補助、輔具支持、預防管控”于一體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目前,南通市長期護理保險已覆蓋全市城鄉居民,保障人群擴大至中度、重度失能(失智)人員。其中,80%失能人員選擇居家服務,20%在機構接受護理服務。在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養老服務機構接受護理服務的失能人員,每人每月可享受2100元的支付待遇。居家上門護理提供4個系列12個套餐30多個服務項目,上門服務量達100多萬人次。
“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初衷既為提高失能人員生活質量,也可減輕失能人員家庭的負擔。”作為南通市基本照護保險的首席承辦方,平安養老相關負責人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平安養老是全國最早經辦長期護理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之一,試點5年來,平安養老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在經營管理、風險防范、服務網絡等方面優勢,深入參與我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制度的探索工作,打造“全流程經辦、標準化管理、市場化服務”的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模式,積極配合政府完善政策體系,讓能享受到政策福利的失能人員享受到政策福利,同時也要為政策的施行把好關、守好門,助力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
探索提升經辦服務能力
近年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試點中已經逐步摸索出醫養結合、政企合作、多方受益的實施路徑,在保險機制的撬動下,試點城市一方面鼓勵居民參保,另一方面引導護理體系和行業發展,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推廣奠定良好基礎。
據記者觀察,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至今,各試點城市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各地區的評估標準各有不同。試點城市中,有從城鎮職工逐步覆蓋城鄉居民,再到實現全覆蓋;有獨立籌資待遇保障體系、有單位和個人繳費義務相結合;還有第三方委托經辦體系,形成多元治理、專業化運行的管理模式等。
“此次出臺的國家評估標準是在充分總結地方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可以適應不同地區的評估實際需要,這意味著全國將有統一的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宗凡認為,今后,為每一位失能人員量身定制精細化的服務內容,并確定相應的支付標準,提高基金使用效能,將成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進一步探索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平安養老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隨著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今后將呈現三大發展趨勢:一是獨立險種、獨立設計、獨立運行,以企業和個人繳費為主的籌資方式將成為主流;二是重服務、輕津貼,以服務補貼為主的待遇形式將成為主流,親屬照料等過渡形式可能逐步被替代;三是側重居家和社區照料,包括上門護理、輔具租賃、失能預防等以社區和居家為主要場域的待遇形式,將逐步成為主流。
圍繞進一步提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能力,該負責人認為,保險行業有必要對建立多層次長護保障體系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一是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險企應進一步優化長護經營管理,持續研究“互聯網+”技術應用,深度參與核心技術標準研究,提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形成行業規范。二是要明確社商邊界,逐步理清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障人群和責任邊界,保“社保不足”“社保不保”的部分。三是要加強保險行業交流,形成與養老行業的聯動。行業間應形成良性溝通交流機制,探討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的基本形態,通過技術、資金、人力等多種形式,賦能養老行業,逐步完善長護險后端服務體系。
持續推動長護險擴圍提質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一些保險機構運營的養老社區入住率呈現“冷熱不均”現象,活力型社區(健康老人自理區)入住率偏低,而專業護理區往往“一床難求”。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認為,護理型社區“一床難求”情況目前較為普遍,所以保險機構也要積極調整服務結構,因時而變,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從目前的情況看,醫養結合的養老社區會有發展前景,而且這種趨勢未來會越來越明顯。
從長期來看,提高入住養老社區的支付能力,需加速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落地,鼓勵發展商業性護理險,還可以對保險公司開展商業性護理險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撬動商業護理險的需求杠桿。同時,當前政府對民營醫院的醫保資格認定條件逐漸放松,且養老機構內的醫院限制更少,養老社區配套的醫院也在不斷增加。
“持續推動長期護理保險擴圍提質,需從供需兩端一同發力補齊短板,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專家建議,在需求端,應當加快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讓擴圍更加可持續。隨著長期護理保險享受待遇人群的擴大和給付標準的提高,有能力的地方可以適當增加財政投入,并且鼓勵、撬動個人投入,形成多元化融資局面。在供給端,應當更好地發揮市場力量,增加長期護理服務供給能力。由于我國長期護理保險是一項全新制度,一方面,照護服務產業有待規范,包括服務項目標準、照護服務人員專業能力標準、機構準入標準等;另一方面,照護服務供給不足,包括專業人員短缺、機構和設施不足,仍然是制約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通過長期護理保險的購買機制和規范管理,促進服務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我國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讓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待遇,解除后顧之憂。
(作者:本報記者 肖揚 編輯:梁艷珍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