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15宜昌、新三峽、重慶游記(五)----重慶、磁器口、洪崖洞
時間:2009-11-25 來源:fzflxx.com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游船真正抵達朝天門碼頭是在物業(yè)時分,早上用過了早餐,和早就等在游船大廳的地導小王碰頭后,八點左右我們準時下船了。小王是個很漂亮的女孩,先帶我們在朝天門廣場觀光。
朝天門位于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始建于西漢,扼要兩江,是長江上游第一大港,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經濟樞紐。明初擴建重慶舊城,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十七座,其中最大的一座即朝天門。門上原題“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流長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門”。自1891年3月重慶開埠,海關在朝天門附近正式開關征稅以來,一直是重慶對外開放的象征,是重慶水路交通的總樞紐。1949年“九二”大火,將朝天門附近
下一個景點是重慶人民大會堂,它位于人民路學田灣,是重慶市最大的劇場,和新修建的三峽博物館遙相對望。1950年動工興建,1953年竣工。初名“中蘇大樓”,后改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1955年改現名。大禮堂占地6.
大禮堂的參觀門票為5元/位,進得大禮堂,就有講解員介紹,大禮堂采用明清兩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點就是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傳統辦法,配以柱廊式的雙翼,并以塔樓收尾,立面比例勻稱。建筑華麗、莊嚴,雖不完全實用,但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懾力,是建筑結構中最高等級的代表,是繼北京和沈陽故宮后的精美奇巧的東方建筑。大禮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筑風格,主體部分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及天安門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樓、北樓。一色綠色琉璃瓦頂,大紅廊柱,淤塞欄桿。大門為一大牌坊。曾先后接待過蘇聯、日本、朝鮮、印度、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大型文藝表演團體,是重慶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1987年,一部由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和倫敦大學著名專家教授共同主編增訂出版的經典著作<<比較建筑史>>一書,首次向世界介紹了新中國建立后國內著名建筑共43項,其中重慶人民大禮堂排列第二位。
我們下一個景點是瓷器口古鎮(zhèn),最早知道磁器口,是在看《紅巖》時得知的,那是華子良經常買菜,擔鹽巴,挑醬油,和地下黨聯系并順利脫險的地方。現在鑫泰雜貨鋪門口就有華子良的雕塑和人物說明。
磁器口古鎮(zhèn)(原名龍隱鎮(zhèn)),位于重慶城西
古鎮(zhèn)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一些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據統計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全年中商貿最興旺的是枯水季節(jié)(舊歷八月至次年四月),碼頭河壩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yè)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碼頭上萬商云集,擁擠不通。除大碼頭外,還有歷史悠久的4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25兵工廠(現嘉陵廠),都設有自己的貨運碼頭。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批零量購,貨暢其流。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各行業(yè)的同業(yè)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yè)26家,棉紗布業(yè)20家,茶館酒館116家。昔日磁器口碼頭的繁榮景象,至今還深深地留在“老重慶”的記憶里。當年留傳這樣一首民謠:“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只船上的舶公和船夫劃著船向碼頭停靠。“萬盞明燈”: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云集,入夜后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和汽燈如繁星閃爍。1997年,重慶新發(fā)行的一套《最后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并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有“小重慶”之稱,現在依然可見國民黨主
古鎮(zhèn)磁器口,從老人們的敘談中得知,古鎮(zhèn)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云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一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發(fā)現殘墻斷垣,向居民打聽,準會得到這樣的答復:“這里原來是個廟子。”昔日,在這里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一年到頭從不間斷。在老百姓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現在得以保存下來且較完好的只有“寶輪寺”,“寶輪寺”建于唐初,大雄寶殿正梁上刻有“尉遲恭建修”字樣。寺地范圍較大,由大雄寶殿,至馬鞍山,一直到童家橋,都是寶輪寺范圍,到處都修建有神殿廟宇,氣勢恢弘。有僧侶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毀于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時,把廟宇幾乎燒盡,僅存大雄寶殿。后經培修川主殿、觀音閣、天王殿及禪房。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一尺大小。而大雄寶殿的建筑內外結構未用一顆鐵釘,且是全木結構。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許,一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謂天工巧匠,堪稱一絕。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一井,可通嘉陵江河邊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鴨投入井內,事后在“九石缸”發(fā)現。此井在平時用石鼓蓋上的。最使這千年古鎮(zhèn)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zhèn),不少已成為老人們回憶的佳話。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孫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發(fā)為僧來重慶,隱避于寶輪寺,天王殿墻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故將原“白巖鎮(zhèn)”改名為“龍隱鎮(zhèn)”。龍隱鎮(zhèn)方園三十余華里,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壩為界。到20世紀初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開辦了煉鋼廠、機修廠,成為四川最早的煉鋼基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省立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宓在這里任教,除傳道授業(yè)、著書立說之外,偶爾也會到鎮(zhèn)中心的茶館去坐坐,一邊品茶,一邊與茶客擺擺“龍門陣”,了解民情與社會。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抗戰(zhàn)時期就曾就讀磁器口正街寶善宮內的嘉陵小學。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
在古鎮(zhèn)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zhèn),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zhèn)茶館達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書場茶館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更普遍是說書茶館。坐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于耳。姑娘和大嫂們:“賣瓜子,南瓜子,葵瓜子,賣花生,磁器口的鹽花生!”叫賣聲清脆響亮。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臺說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臺”,都是掛牌說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一位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必定會更加興隆、老板自然高興,說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進古鎮(zhèn)時大家都還空著手,但是一圈下來,我們各個滿載而歸。
午飯是在小天鵝巴渝食府店吃的自助火鍋,飯后前往由小天鵝集團投資的洪崖洞休閑景區(qū)。
洪崖洞位于重慶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滄白路、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坐擁城市旅游景觀、商務休閑景觀和城市人文景觀于一體。以最具巴渝傳統建筑特色的“吊腳樓”風貌為主體,依山就勢,沿江而建,讓解放碑直達江濱。在洪崖洞游玩的游客可乘坐扶梯或觀光電梯直上解放碑或達到洪崖洞的任何一層樓。它由上至下,由內至外融匯貫通,形成“風情街中商業(yè)城,懸崖城中洋貨街”的立體式空中步行街。
出了洪崖洞,步行不遠就到
重慶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解放碑,碑通高27.5米有旋梯可達頂端。該碑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孫中山紀念日,原為低矮的木結構。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重建,題名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1950年由劉伯承改題為“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解放碑四周商鋪林立,是重慶最老的商業(yè)中心。
下午3點許,我們到了重慶的江北機場,坐上航FM9470回上海,順利結束了本次旅程。
(重慶人民大會堂)
(磁器口古鎮(zhèn))
(洪崖洞)
(解放碑)
(朝天門廣場-兩江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