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濯水古鎮 G65旁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時間:2021-06-0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5月10日,“沿著高速看中國·重慶”采訪組一行沿G65(包茂高速)前行,車過黔江,阿蓬江如玉帶般在高速公路旁蜿蜒流淌。G65高架橋下,阿蓬江與蒲花河交匯處,濯水古鎮居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千年。
源于唐末、繁盛于明清的濯水古鎮,民俗風情濃郁,商賈自古繁盛,孕育了燦爛的歷史文化。作為重慶舊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鎮街巷格局保留較為完整,是渝東南地區最負盛名的古鎮之一,榮獲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韻文化景區”“中國楹聯文化古鎮”等稱號。
去年12月,濯水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濯水古鎮,初稱“白鶴壩”,元末明初曾是酉陽土司的轄地,是一個有著千年古韻的土家水鄉。重要的商業地理位置使濯水古鎮自古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驛站和商埠,明清時代,濯水古鎮商賈云集,鹽號、商號、錢莊遍布,是黔江和周邊的集貿中心。
明清時期的古老建筑群、吊腳樓、石板街、民俗風情、土家美食,昔日民間貿易的熱鬧盛景仿佛就在眼前:商號遍布、人聲鼎沸,衣著長衫的商人悠然自得地坐在街邊茶館的角落里,一邊看著江邊忙碌的船工,一邊享受著老鷹茶那一抹回香……
“這里不僅有江南水鄉的美,還融合了巴文化、土家文化等多種文化,確實值得一游。”徐先生身后,滄浪橋靜靜地橫臥在阿蓬江上,重檐歇頂,形如波浪起伏;橋下,阿蓬江靜水深流,一艘白色游艇正飛駛而過,在蒼青色的水面劃出潔白如銀的光練,水波蕩漾,倒影輕輕飄搖……
黔江旅投公司導游部副部長李佳說,滄浪橋始建于唐朝,已造福兩岸人民1000多年。2013年,古廊橋遭遇大火,濯水人在舊址上建起了這座新廊橋。新廊橋依然叫“滄浪”,集廊、塔、亭、閣于一體,橫跨濯水古鎮內河、阿蓬江和蒲花河,被評為“世界第一風雨廊橋”。
滄浪橋還因橋上鐫刻了豐富多彩的楹聯,被中國楹聯學會命名為“中國楹聯文化名橋”。游人行走在高低起伏的滄浪橋上,誦讀86副楹聯詠古唱今,可窺見唐風宋韻,巴渝荊楚文化。
在濯水老街閑逛,許多人會被一座古商號大門上的楹聯所吸引:“雕梁畫棟,不鉚不釘,喻眾人不偽不斜不詐;闊門豪宅,大開大合,裝天下大人大義大忠。”
與之相對應的是,不遠處豎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四個大字:“天理良心”。
“這副楹聯和這塊石碑,既是古鎮商賈,經商、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濯水古鎮留給后人的重要精神財富,可以說是濯水古鎮的‘根’與‘魂’。”李佳向游人講述這楹聯和石碑的來歷。
濯水古鎮所在的黔江,自古以來就是川東巴人文化與漢文化以及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節點。乾隆年間,徽商詹信安乘坐一葉扁舟,從古徽州逆江而上來到濯水,和他一起到來的還有享譽海內外的徽墨制作技藝。
很快,詹信安便在濯水開店設坊,白手起家,在濯水打造了一條完整的徽墨產業鏈。隨著生意風生水起,詹信安與濯水當時最大的工商業主汪子文聯手,跨界進入金融業,合辦了煙房錢莊。
“這副楹聯,最早就是懸掛在煙房錢莊的大門上。”李佳介紹,楹聯和石碑所書內容,既是詹信安及其后人所堅守的商業準則,也是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濯水人所形成的群體品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