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快遞的轉型之路 從被動挨打到主動探索
時間:2014-07-08 來源:重慶網 作者:cqw.cc 我要糾錯
有一個創新產品,自2013年推出便大受追捧,全國注冊用戶達700萬之多,日交易單量突破8萬。不僅如此,它還吸引了央視財經、中文國際、英語頻道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南方都市報等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道,其創新模式也得到高度評價。然而,自2014年6月16日被上海郵政局叫停起,這個引領于時代前列的創新型產品,因其目前尚無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而陷入發展窘境。它,就是人人快遞。
人人快遞作為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其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用戶、自由快遞人、商家形成資源集結,運用“管控體系、支付體系、信譽體系”三大體系實現資源整合共享。它鼓勵全民以“互幫互助”的形式,實現“隨程捎帶”和“順手幫買”。那為何這樣一個有效提升大眾生活質量的創新產品,會受到爭議呢?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人人快遞因為名字含有“快遞”二字,并且為同城代購、外賣配送、點對點小件捎帶等業務提供平臺,被誤認為快遞公司。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傳統的快遞必須要有分撥中心和中轉環節,人人快遞并沒有。它只是為大眾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換平臺,委托方發布自己的需求至平臺,受托方承接并完成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麗開了個花店,其中有個問題令她很苦惱。花店的生意具有鮮明的淡旺季,平時雇傭外送專員成本太高,但是一旦遇到節日,不提供外送服務生意也會大打折扣。直到她發現了人人快遞這個平臺,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現在,只要有外送需求,她都發布信息到人人快遞平臺上,有受托人剛好經過,順手捎帶給下單的人,賺點外快。大家皆大歡喜!從上述例子不難發現,人人快遞完整的交易環節與快遞行業迥然相異,不能粗暴地將其劃分至快遞行業。
同時,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局長曾軍山以快遞行業的相關規范來度量人人快遞時,表示這一經營方式存在安全隱患,沒有相關驗收、安全檢查等環節。作為一個非快遞行業的創新模式,快遞行業的相關規范是否適用暫且不提,在此僅討論安全問題。
相信很多人都遭遇過快件被“暴力分解”及“擠壓變形”的無奈,人人快遞一對一親手送達的模式能更好保存物品的完好性;另外,要成為人人快遞的受托人(也稱“自由快遞人”)要經過實名審核、安全操作培訓,同時收貨一律要開箱驗視并拍照上傳以便后臺審核。多重舉措無一不是為了確保安全,以便為大眾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服務。
面對批評與指責,人人快遞除了希望得到更具有包容性的環境,能夠讓創新模式得到更多鼓勵之外,它也在不斷思變,以便適應目前嚴峻的現實環境。
首先,人人快遞充分吸取意見,進一步完善自身安全保障體系,并加強對“自由快遞人”的審核,從本質上徹底解決爭議最多的問題。
其次,實現多平臺交互融合。除了信息管理平臺,人人快遞也在向電商平臺的方向進行嘗試。人人快遞平臺在主打功能“順手幫買”和“順程捎帶”服務的基礎上,還新上線了“精品購”模塊,其主要功能是讓品牌廠商入駐,并將其商品信息在人人快遞上進行實時展示,平臺用戶最快可在1小時內代購到廠商提供的正品商品。
如此一來,構建以電商平臺為支撐、信息管理與生活服務平臺為核心、自由互助的眾包平臺為本質的“三位一體”的多平臺交互,能夠將服務最優化,為用戶帶來最好的產品體驗!
從大受追捧再到飽受爭議,人人快遞經歷了一段并不輕松的時間。不可否認,一種新模式的出現,必然會經歷爭議和波折。但是如果人人快遞這種創新模式切實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及利益,那我們是否應該給以其為代表的創新事物以更為包容的態度呢?這值得深思。
標簽: